一个摄影书爱好者的买买买心得
+
一个直觉流摄影书编辑的碎碎念

摄影书的用处

在所有的编辑部里,摄影编辑部可能是最可有可无的。哪怕一本1680块的巨型艺术书,也因担负着提供知识、整理全世界馆藏的重任而受人关注。而一本昂贵的摄影画册,又有什么用处呢?

我常常说摄影画册就像诗集一样,没什么用。一方面是对我做的书长期陷入找不到卖点、价格劝退、常常沦为库存书的命运的自嘲,一方面是警告那些试图从摄影画册里提炼出“有用”信息的人:广泛而言,摄影画册的意义是没有意义。

摄影画册与诗集的共同点不仅在于它们的“实用性”,还有它们的内容。从我对诗歌的粗浅认识来说,诗是非理性的、非线性的、容易甚至欢迎产生歧义的。这些形容恰恰也适用于一本摄影画册。以《艾略特·厄威特的巴黎》为例,这不是一本以时间为轴的游记,也不是一本按地点分类的旅游指南。它能提供给读者什么?

亚当·戈普尼克在前言里介绍,艾略特在几十年里往返巴黎无数次,却依然把自己当成一个游客。那么让我们穿上艾略特的鞋,体会一下游览这个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“他乡”的感觉。在这种游览活动里,旅游指南上的推荐路线明显太小儿科了。当我们像艾略特一样成为半个巴黎本地人时,那些关于巴黎的刻板印象、标志性符号在我们眼里已经不复存在,我们在巴黎的日子不再围绕铁塔、巴黎圣母院、凯旋门展开,我们认识了街角报摊的老板和他的狗,拐进了一个哑剧艺人的地盘,注意到了一位老妇人盯着站街女的眼神。那些从不出现在旅游杂志上的建筑因为我们的驻足而产生了意义,餐厅的侍者在他们的标准动作之外有了属于自己的时刻。当然,我们不会错过地标建筑、博物馆、名人,毕竟他们也属于同一个巴黎。但我们透过艾略特的眼看到的不是其他媒介已经过度渲染的符号(你甚至在这本书里找不到一个“完美”的铁塔),而是平凡生活的一个个片段。艾略特不在意展示完美的铁塔,不需要把博物馆的展品照得像展览目录,不在乎他镜头里的名人是否能成为世人最熟悉的那张脸,吸引他的是流连在那里的人。说到底,一个城市对我们的意义,在旅游线路之外,永远是那些曾经诞生过故事的地点和人物。

当我们跟着艾略特逛完了交织着各种角色的巴黎大舞台,看过了那些曾让艾略特会心一笑,如今也让我们会心一笑的场景,我们收获了什么?我们更了解巴黎,还是更困惑了?学到了大师的完美构图/曝光组合?掌握了游览巴黎的小众路线?似乎都不是。对我个人来说,好像一无所获,却又感到非常满足。

当我翻阅一本摄影画册时,我寻求的是一种浸入式体验。照片的尺寸和数量是固定的,但是画册里的世界是无限的。当我试着与摄影师共情,想象他的眼睛如何观察世界,我从画册里获得的东西远远大于所有照片的总和。摄影师的记忆、我的记忆、照片中出现的元素、缺席的元素、存在的照片、不存在的照片等等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世界。

在绘画之后诞生的摄影,因为比绘画更“写实”,总被人误解是抓取了现实的一瞬间,或者跟客观挂钩。但照片只是摄影师对那一瞬间的描述和感受。现实的体验是全方位的,当三维甚至四维的现实压缩进二维的照片,相机抓住的早已不是现实,而是摄影师创造出的全新世界。读者要调动感官、想象力、个人经验去与摄影师共情,才有可能窥见那个世界的吉光片羽。

如果想了解现实,不如放下书和相机,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去感受。


评论
热度 ( 1 )

© 关于摄影书的一切 | Powered by LOFTER